形态描述
形态 雌雄相似。成鸟上体白色,初级飞羽、外侧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,具绿色金属光泽;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淡红白色,羽缘和尖端粉红色;小覆羽、中覆羽黑色,具绿色金属光泽和宽阔的白色羽缘;肩羽和大覆羽玫瑰白色。下体白色。翼下覆羽和下胸宽阔的横带黑色,且具绿色光泽和白色羽缘。
虹膜淡黄色;嘴橙黄色;基部红色;脚和趾褐色或肉褐色。
量度:(注:见图1)
虹膜淡黄色;嘴橙黄色;基部红色;脚和趾褐色或肉褐色。
量度:(注:见图1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通体白色。胸具宽阔的黑色横带。头的前半部裸出无羽,呈橙色。嘴橙黄色,长而粗,先端向下弯曲,脚亦特长,红色。
生境信息
生态 白头鹮鹳主要栖息在湖泊、河流、水塘等水域岸边及其附近沼泽和草地上。行动迟缓、笨拙。白天常长时间地缩脖站在一个地方不动,显得有些懒散。有时又漫步在沼泽地上或水边浅水处觅食。在水中觅食时,常伸长颈,将头浸入水中,半张开嘴,左右来回活动觅食。食物主要为鱼、蛙、鳗鱼,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。营巢于靠近水边的树上。常成群营巢。有时一棵树上巢多达10—20个,几乎一个巢紧挨着另一巢。有时也与其他鹳、鹭、鹮和鸬鹚在一起营巢。巢由树枝构成,较为粗糙,常常仅将一些干树枝堆集成一个平台状,中心部分稍微内陷,内不垫任何东西,或仅垫少许树叶和稻草。每窝产卵3—
5枚,偶尔6枚。卵为暗污白色,偶尔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。卵的大小(50枚)平均为45.0mm×65.9mm(Baker,1929)。雌雄轮流孵卵。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。孵化期28—32天(Desai et al.,1977)或27—29天(Breeden et al.,1982)。雏鸟晚成性。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,大约经过25—30天的喂养后,幼鸟便开始练习飞翔,但一般要到85天左右才能飞翔和独立生活,有时候直到115天它们还回到巢中,从双亲那里取得食物(Shah and Desai,1975;Desai et al.,1977)。因此,幼鸟最后能否成活,完全取决于可能利用的食物资源(生态文献引自Hancock et al.,1992)。
5枚,偶尔6枚。卵为暗污白色,偶尔带有稀疏的褐色斑点和斑纹。卵的大小(50枚)平均为45.0mm×65.9mm(Baker,1929)。雌雄轮流孵卵。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。孵化期28—32天(Desai et al.,1977)或27—29天(Breeden et al.,1982)。雏鸟晚成性。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,大约经过25—30天的喂养后,幼鸟便开始练习飞翔,但一般要到85天左右才能飞翔和独立生活,有时候直到115天它们还回到巢中,从双亲那里取得食物(Shah and Desai,1975;Desai et al.,1977)。因此,幼鸟最后能否成活,完全取决于可能利用的食物资源(生态文献引自Hancock et al.,1992)。
国外分布
印度,斯里兰卡,巴基斯坦,孟加拉国,泰国,缅甸,越南等地
国内分布
我国分布于云南东南部四川东部、广东、福建、海南、长江下游和河北沿海地区(夏候鸟);目前到处均未采到,仅在上海博物馆见一只采自福州的标本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白头鹮鹳数量稀少,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物种保存价值,目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,属国家2级保护鸟类。
引证信息
Tantalus leucocephalus Pennant,1769,Ind.Zool:11(模式产地:斯里兰卡).
Pseudotantolus leucocephalus Rothschild,1926,228. Ibis leucocephalus,Baker,1929,6:331—332;La Touche,1931—1934,441.
Nycteria leucocephala,Kahl,1972,451—461,1987,132—134.
Pseudotantolus leucocephalus Rothschild,1926,228. Ibis leucocephalus,Baker,1929,6:331—332;La Touche,1931—1934,441.
Nycteria leucocephala,Kahl,1972,451—461,1987,132—134.